蝠氣球藝術》AR來助陣 吹氣球成台灣之光

瀏覽數:4493
關鍵字:


【採訪整理.攝影/陳佳汝】

  他在綁起氣球時,眼神專注;在教孩子們做氣球時,眼神純真;說起氣球的療癒效果,他充滿熱情;李承澔,一個以氣球來實現他對世界抱持之夢想的男孩,也是專注自我、在內心安靜築起一座夢想城堡的氣球藝術家。

  李承澔說自己是一個從小就喜歡親自「動手做」的人,喜歡鋸木頭,也喜歡做中國結,他很享受動手摸索嘗試、自己創造的感覺。這份喜好,在上了高中、遇到物理老師鄭永銘後,開始和「氣球」產生連結,甚至從此成為一生的緣分。身為業餘魔術師的鄭永銘,因為怕學生上物理課時會覺得無聊,就以魔術表演來引起學生興趣。除了魔術,鄭永銘也推廣氣球創作,李承澔因此成為「氣球課程」的小幫手,更因此發現自己做氣球的手感出奇的好。他說:「氣球因為材質柔軟,可塑性很高,可以變化成各種造型來呈現不同的樣貌。」而這氣球助手的身份,自此成為他踏入氣球世界的敲門磚。

  李承澔大學時就讀中興大學畜產系,卻沒多大興趣,大學4年都在氣球店裡打工。將全部熱情都貫注在氣球上的他,想起父親說的:「氣球是小孩子玩的,沒有前途,走這條路會很辛苦,根本無法溫飽。」然而,當一個個五顏六色的氣球在眼前緩緩升起時,他又感到快樂無比,於是他決定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報考大葉大學的造形藝術研究所,入學時亦決定以「氣球造型藝術」為研究主題。

  由於國內沒有人做過這個研究,教授甚至質疑這是否為一個可以發展的題目,而李承澔辦到了。他以「氣球藝術發展及其藝術性感受之研究」為題,除探討造型藝術外,更研究其帶來的心靈療癒效果。

  在李承澔所做的調查訪問中可發現,大家對氣球都抱持著正面聯想,對此他表示:「氣球有很正面的能量,每個人接觸氣球的感受都是快樂、有希望的感覺,都是很正向的。」

毛遂自薦 躋身國外團隊

  為了精進自己的實力,李承澔於2006年到英國報考並取得國際專業的氣球藝術創作證照,也就是英國「國際認證氣球藝術師」(Certified Balloon Artist, CBA);李承澔是台灣第4位取得CBA認證者,也是第1位赴英國拿到CBA者。為了完成畢業論文,李承澔多次遠赴英、義等國各大圖書館,蒐集資料文獻,並且多次拜訪各領域的氣球藝術創作家。

  然而,引領他接軌國際專業水準,始於一次前往義大利參與氣球藝術大賽(Balloon Arts Convention Italy, BACI)。2006年,一句義大利文都不會講的李承澔,隻身前往義大利,一方面是為了研究論文、蒐集資料,另一方面也參加BACI年會,向國際氣球藝術家交流學習。幸運地在轉機途中,他遇到從台灣嫁到義大利的陳喬文女士。陳喬文看到這個20多歲青年的企圖心,決定助他一臂之力。

  3天下來,透過陳喬文的翻譯,李承澔不僅順利完成訪談,且報名參加氣球國際團隊競賽。由於大會規定,非參賽隊伍不能參與大會,李承澔便當場毛遂自薦,成功加入來自英國北愛爾蘭的Fiona老師團隊,共同參與氣球作品創作競賽,當年該團隊拿到銅牌佳績。

  隔年,李承澔接到Fiona老師的邀約,再度前往義大利參與BACI盛會,負責製作作品《印度王子出遊》裡,披在大象身上的紅地毯,該作品最後獲得銀牌的殊榮。這些參與國際比賽的經歷,讓他取得進軍國際舞台的門票。

土地公助陣 拿下世界冠軍

  2011年,李承澔率領台灣「蝠氣球藝術創作坊」團隊,第三度參加義大利BACI大賽,這也是他第一次率領團隊參加世界大賽。

  為了讓創作媒材能夠呈現台灣的在地文化與獨特精神,李承澔和他的團隊前往位於台南新營的太子宮和高雄的三鳳宮,蒐集考據完整的背景資料,並且以台北當代藝術館作為場地、經過無數次練習後,才遠赴義大利參賽。

  李承澔團隊在歷經3天、共30小時的創作時間後,完成作品《三太子》一舉摘下銀牌。《三太子》以6,000顆氣球堆疊成形,呈現三太子手持火尖槍和乾坤圈,身上穿著繁複多層次的黃金戰甲,站在台灣島上守護台灣、神氣活現的模樣,充分展現作品主題「島上的守護神」的精神。回國後,李承澔也獲得前總統馬英九親自頒發「台灣之光」的牌匾,是為國家級的榮譽肯定。

  2012年,李承澔再度率隊前往義大利參加BACI大賽。這次他思索著,應該如何表現出台灣的特色文化,又能夠超越自我。他想到和台灣人民生活最為貼近的「土地公廟」,至今也很少有人在比賽中以氣球表現建築物。而《土地公廟》上的雙龍搶珠、鳳尾剪黏、龍盤石柱等都是困難度很高的精緻工藝表現,尤其該如何以氣球來展現扁平的交趾陶、木窗雕花,著實讓他想破頭。後來,李承澔研究出以「鐵絲入氣球」技法,架構出台灣廟宇建築之美,完成個人創作生涯登峰造極的作品《土地公廟》,並以此拿下BACI 2012大型雕塑冠軍的最高榮耀。

善用特性 傳遞時光消逝

  李承澔不僅是一個技術表現極致的氣球職人,也是台灣第一位以氣球素材創作當代藝術作品的創作者。

  李承澔以氣球消氣的特性來表現「時間」主題,作品《母親》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以氣球消逝的特性表現為子女奉獻一生、逐漸老去的母親。另一個作品《消逝的愛心》,以自然消氣萎縮的愛心背後所顯現的老人臉像,傳達一般人喜歡「鮮嫩」的事物,不喜歡老而皺的特質,來思考愛心的真義,充滿哲學意味。

  此外,為了關懷社會,李承澔成立「台北市氣球藝術教育學會」,以氣球教學來散播歡樂、關心弱勢團體。他進駐各國小社團,教孩子們做氣球;組織團隊前往老人安養院為長者服務,以氣球製作協助年長者復健,不論老人或是小孩都樂不可支。他說:「氣球有『治療和教育』的功能,可以訓練眼手的協調性,幫助孩子訓練專注力跟想像力,達到肢體與情緒的進步。」

  氣球教學不但幫助弱勢朋友,也成就學員更圓滿的生命。一位北投社大的學生程其佳,為了幫助一位白血病童圓夢,用氣球做出他喜歡的卡通人物珊迪,小朋友馬上開心地笑了,暫時忘卻病痛帶來的痛苦。對此,程其佳感動地說:「當時我覺得還好我有學作氣球,才能帶給小朋友難得的笑容。」

導入AR 服務業全面進化

  在完成作品《天后宮》後,似乎已經沒有可以難倒李承澔的氣球造型。如何更進一步突破,這在他就讀台師大的EMBA後,找到了答案:以AR技術的應用,將競爭優勢氣球「企業化」,改變氣球產業原先的服務型態──這部分他也是台灣第一人。

  整體來說,目前台灣氣球藝術的發展具備高水準,李承澔團隊拿下世界冠軍的同年,台灣另一團隊「氣球人」也奪下銅牌;憑著創意與努力,這些年台灣的氣球藝術在國際競賽屢獲佳績。

  目前氣球業界是採「每提供一次服務就收費一次」的服務業,對於氣球業界的現況,李承澔指出,「參與世界大賽的成員一一出去自立門戶,如今在台灣做氣球的工作室很多;另一方面,我不是每次都可以在第一線教課,培養人才要投入很多時間。」他的創新做法是在原先製作氣球「教學材料包」裡,加入AR技術,讓購買AR氣球材料包的使用者,可以用手機掃描圖片後,觀看材料包內製作氣球造型的教學影片,解決了使用者光看分解圖還是無法製作成功的困擾,並且可以不斷練習。李承澔表示,AR技術雖然不是件新鮮事,但將AR技術應用在氣球材料包上,藉此從服務業轉型為商品產製的商業模式。

  如今李承澔已將此新技術的應用申請專利,「我一直在思考氣球可做到什麼地步,未來我希望可以做到B2B,可以自用又可以商用,店家也可以賣。我要成為氣球界的APP Store,其他氣球藝術師開發的新造型,也可以和我們合作,製成AR材料包,互相分潤,投入氣球產業的人們都可以透過培訓來賣產品。」

  從初創業的新台幣5萬元開始,李承澔如今將氣球藝術轉往企業化經營發展,AR氣球材料包將為蝠氣球藝術開啟另一生機,如同他所強調:「氣球是有魔力的」,而李承澔就是那個魔術師。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7年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