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晟水產》揚起轉型風帆 點「鱗」成金

瀏覽數:6415
關鍵字:


【文/郭茵娜】

  每當婆婆媽媽到市場買魚時,魚販刮起一片片透明的魚鱗,總會讓大家不自覺的往後退一大步,深怕四處飛濺的魚鱗黏到身上。但這些不起眼的魚鱗,在東晟水產第三代經營者葉哲維總經理手中卻點「鱗」成金,活化水產資源新價值,研發成為一瓶瓶的「醇棗膠原凍飲」。在他導引下,我們經過不斷旋轉激起雪白水花的水車,看到悠游池中的魚兒,一到餵食時間,就大口搶飼料的姿態活力十足。這是東晟水產引以為傲的魚塭,葉哲維自豪地說:「我們的養殖場不抽取地下水,也不引農業灌溉圳水,以避免上游噴藥汙染,主要用水都來自魚池儲存雨水;儘管需要使用較多池子來收集,但是環境永續是東晟水產經營的一大理念。」

   一般養殖漁業遇到缺乏雨水的時期,更需要藉助抽取地下水來維持運作,但是東晟的養殖場在雨季便儲備足夠的雨水,因此總能安然度過乾枯期。除了堅持雨水循環,葉哲維也採取友善及低密度養殖,以增強漁獲品質,因此每個魚池降低魚量,以保持足夠的活動空間;雖然成本會增加,但是魚養得少,環境舒適,自然生長得健康,病變機率也低,幾乎可達到零用藥。而每年產季告一段落,並不急著飼養新魚苗,反而是抽乾池水、翻土曬池,清除殘餘飼料以及排泄物,以中和酸鹼值;經此輪休清理,常保魚池土質。

  在台南、嘉義地區擁有22個魚塭的東晟水產,成立於1995年,在葉哲維之祖父輩即從事魚產買賣,目前已是第三代經營。由於好的加工品來自好源頭,因此從養殖到魚品加工、運銷,東晟採取一條龍作業,將加工廠設在嘉義縣義竹,並利用活魚車隊和低溫車隊運送,由養殖場到加工廠只要90分鐘的時間,以最快速的方式保存住水產的鮮度。

  葉哲維表示:「水產加工廠是有生命的,每條魚總是有些許的差異,而且會跟著季節、養殖的狀況有所波動,所以不像一般傳產或製造業的零組件工廠,可以規格化、量化,但是我們既然要做成成品,也是許多供應商的原料,自然就必須特別注重品質控管,確保產品的新鮮。」

  加工過程中,為了避免各個魚塭的魚出現交叉汙染,在魚貨的處理上,一定是當天撈上岸後馬上集中處理。由於品質佳、信用好,東晟水產的主要產品「台灣鯛」風行全球,當初回來接班的葉哲維認為這是極具潛力的產業。從充滿土味的吳郭魚到肉質細緻的台灣鯛,創造了養殖漁業的驕傲;透過品種改良、養殖加工及產業鏈的串聯,維持了領先市場及外銷的競爭力。

堅持品質 硬抗「韓」流

  台灣鯛一直是台灣養殖量、外銷量龐大的產業,但原本一片看好的國際市場商機,卻因為2013年韓國媒體偏頗報導引起了一場「台灣鯛風暴」,使得台灣的出口量及產價應聲重挫,造成莫大損失。

  葉哲維談起這一段,頗為感慨地表示:「台灣鯛出口其實佔總產業的一半,受到這個事件的影響,一些進口貿易商對我們失去了信心,自然會去找其它來源或是貨源,不管是同樣的台灣鯛或是不同樣的產品,因此這2、3年來許多業者都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恢復。」

  儘管如此,葉哲維還是頗具信心,他認為台灣有一定的優勢,雖然比起其他有人力優勢、土地資源的國家可能成本比較高,但在養殖管理、技術等各方面還是比較純熟。在事件後續,進口商也找過其他類似替代商品,比如說大陸、東南亞國家的養殖鯛魚,但一經比較,他們更清楚台灣鯛品質佳,甚至光是魚的尺寸就很難與台灣鯛媲美。

  經過這一打擊,台灣養殖業者並不因此氣餒,反而展現了台灣鯛頑強的生命力,加上政府給予的一些指導及幫助,並帶領業者對外宣傳展示,讓消費者及貿易商了解台灣養殖業的真正面貌,也大大提振大家對台灣產品的信心。

  面對此一事件,東晟水產雖然受到波及,但是影響卻沒有那麼深遠,葉哲維分析原因,主要有兩個。

1.行銷全球

  東晟水產目前除供應內銷之外,也以條凍、魚片型態外銷歐、美、日、韓等國際市場,並以歐美為主要市場。當韓國的事件發生過後,其他市場經過一段觀望期,還是化解了對台灣鯛的錯誤印象,也非常認可台灣的養殖技術與品質,因此採購率還是很高。

2. 國際認證

  2014年,透過歐洲ASC(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的養殖、加工雙重認證,證明東晟的水產品不僅是符合台灣標準,更有高規格的世界標準。這一個認證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永續貿易倡議組織設置,要求養殖業負起環境永續責任,也是最新、門檻極高的世界認證驗證制度。其實有這樣的組織稽核從養殖到加工、出口的流程,東晟自然備受肯定。

  葉哲維在一次赴歐參展過程中,獲知這項認證後,便花了3年的時間取得國際的認證。他說:「我們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經由第三國或第三方的認證,其實大家就會以全新的角度來看台灣的產品。尤其對韓國消費者,也比較能去說明我們產品的優點,當然也會提升進口業者或採購的信心。」

危機轉念 瞄準食養商機

  除了上述的「台灣鯛風暴」,冷凍冷藏水產製造業在2014年的銷售額,也是我國食品業衰退幅度最大者。其原因可歸因於海洋漁業資源匱乏,漁船航行範圍大,導致油料成本增加,帶動捕撈漁貨價格上漲;飼料加上電費佔養殖漁業成本近70%,當飼料、油電及大宗物資價格上揚,自然也推升國內養殖水產銷售價格。同時受到毒澱粉等食安風暴的影響,丸類等加工製品的銷售量亦大幅衰退。

  在這波產業衰退走勢下,東晟水產業績雖仍可逆勢上揚,但是葉哲維仍深刻感受產業經營環境惡化,為了使企業能永續及分散經營風險,他開始思考轉型與多角化經營的可能性。

  由於養殖漁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氣候與養殖環境的連動性總是息息相關,品質與價格亦受限於天候及採購商,所以風險性頗高,葉哲維意識到:唯有自行研發新產品,才能創造利潤並提高競爭力。但是,漁業是相當傳統的產業,許多人還是具有「看天吃飯」、「認分」的性格,再加上研發生產,必須投入一筆龐大的資金,因此當葉哲維提出這樣的計畫時,長輩們還是抱持著遲疑的態度。

  此時,與國立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暨研究所黃健政副教授合作,研究吳郭魚、鱸魚副產物加工利用與產品商品化方式,並取得初步成果。

  葉哲維興奮地表示:「以往加工過程中,大約會產生65%的副產物,如魚皮、魚鱗等,通常做成魚粉、飼料等較低價值的副產品,實在很可惜,但是透過計畫,我們研發出提煉具高價值的膠原蛋白,提升剩餘價值,把副產物變成黃金!」

  此外,他也觀察到民眾喜歡以中藥和食材燉補養生,但是燉補耗時費工,實在不符合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型態,而且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一般傳統燉補所熬煮而成的補品口感及味道。因此,若能直接萃取食材中的精華成份,去除過多的油脂,並調配成大眾口味的保健飲品,就能滿足坐月子、孩童、術後、年長或體虛等消費者「快速、方便、安心」的食養需求。

  看到這樣的商機,葉哲維想到正好可以利用冷凍魚片水產品在規格化製程中,因為尺寸不合所淘汰的NG鱸魚,研製成精華湯品。湯品中,除了選用本土半鹹水養殖鱸魚,為求差異化還加入特殊食材「花膠」,此為魚鰾曬乾製成,因為一尾魚只能製成1-2g,因此被視為珍貴食材,具有相當食補價值。

  葉哲維對於創新計劃,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隨之而來的便是要思考如何付諸實現。他相信這些產品只要結合品牌,並附屬調理食譜及食魚教育等知識性服務,就能創造品牌新價值。

內外兼修 Tiffany藍包裝吸睛

  「如果不是接觸到服務業創新計畫(SIIR),這一切都還是紙上談兵!」葉哲維表示,當想法變成行動的過程,總會遇到許多困難,但幸運的是透過SIIR,終於讓夢想得以實現,讓長輩們轉而支持他的行動。

  SIIR除了資金、設備經費的挹注,更重要的是給予許多執行上的協助。藉由SIIR計畫撰寫時的細部規劃,葉哲維清楚掌握實現夢想必須完成的步驟,而每個時間點都有一定的目標,種種過程都讓團隊築夢更為踏實。

  他回想起整個執行過程,充滿感恩的說:「審查委員們一路以來的關心與建議,都是讓整個計畫能夠順利研發、量產的關鍵。而中小企業較欠缺專業人才的困境,也因為學者專家的細心輔導得以解決。」

  從第一步「產品概念測試」時,就開始協助葉哲維做好市場調查,找出市場能接受的口味配方,透過此計畫也得以添購相關量產設備,並進行商品化大量生產。

  在第二步「新產品上市計畫」,也協助實體銷售通路的拓展,連結一些坐月子中心、安養機構等。

  到了第三步「市場行銷計畫」,則為產品包裝、設計CIS,提供許多寶貴建議,並協助相關參展活動、展場布置等。

  最後第四步「國際拓商計畫」,依據海外市場不同國情需求,給予相關資訊,以製作招商型錄。

  在執行計劃時,針對較弱的環節都能適時地進行調整,讓葉哲維少走許多冤枉路,為東晟水產爾後研發新產品上,奠定更為深厚的基礎。他認為除了上述有形的協助,也因為獲得此創新計畫的支持,無形中對產品也有間接加分的效果,對於希望轉型投入研發的企業來說,可謂一大福音。

  一片片充滿質感的Tiffany藍包裝袋,格外引人注目,可別以為這是護膚面膜,這就是透過許多專家學者協助而完成的養生補品「鱸魚精華」。看著自家產品,葉哲維語氣中透露出無比信心表示:「我期望將台灣優質水產品、製造能力及服務行銷到國際,讓更多人看見我們的價值。」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6年1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